|
|
高管谈:全面学习领会“五要五不”深刻内涵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走深走实 发布日期: 2024-11-1 10:11:21 浏览人次: 441 光大银行滁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丁勇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体现了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赓续中华文脉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和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五要五不”重要思想,为提升金融软实力,建设金融强国明确了前进方向。 “要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就是要坚定不移对党忠诚。信用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根基和本质性特征,“人无信不立”、重信践诺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因,也是现代商业银行秉承的市场规则、职业操守和契约精神。银行从业人员恪守诚信原则,对客户一诺千金、言而有信,才能积累口碑,树牢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吸引更优质的客户。其次,银企双方都要坚持道德底线。近年来发生的不良信贷典型案例,根本原因就是信贷活动中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如果缺少维护合约精神的良好环境,就会大大增加风险。 “要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业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盈利是其应有之义、无可厚非,但商业银行发展必须要梳理正确的业绩观。如果只片面追求利润、忽视造福社会,势必最终为客户尤其是具备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优质客户所抛弃。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复杂形势下,以高质量信贷服务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摆在首要位置,主动降低融资成本,以实实在在的降本让利倾力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要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就是要坚定不移稳中求进。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是经依法行政许可吸收的社会公众及其他各类客户存款,保证存款的安全性是首要的也是根本性要求,否则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经济社会大局的安全稳定。这正是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重要体现所在,也直接决定了信贷工作稳健审慎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从信贷业务看,具有天然的风险属性。商业银行必须要全过程评估资产业务风险并科学管控、有效治理,方能最大程度实现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保障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要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就是要坚定不移服务实体。“守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要求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推动金融服务结构和质量来一个转变,就是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信贷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信贷需求。只有守正创新,才能实现银行信贷经营和实体经济的相融相促、共同高质量发展。 “要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坚定不移严守底线。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金融工作,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制定金融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强化监管责任和问责制度,加强中央和地方监管协同。一段时间以来,监管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了一批信贷领域违法违规典型案件,相继组织开展了违法违规、不当套利、乱办金融等系列专项治理,督导金融机构严守信贷市场秩序、依法合规经营信贷业务,各类严重干扰信贷市场秩序的不规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金融文化立足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一位金融工作者付出努力和贡献。 |
|